赴德国文化交流杂记与感想
赴德国文化交流杂记与感想
吴素燕
自2006年以来,湖滨中学与德国巴伐利亚州雷根斯堡市平德尔中学和斯万道夫市高斯中学已成功进行了5次互访。通过访问交流﹐中国学生和德国学生一起生活、上课,看到了德国顶尖的中学教育塑造下的产品,他们丰富的知识、高贵的品德、美好的行为无不展示了德国教育的卓越成效。借由交流中的几个片段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
片段一:初到两所学校,找不到醒目的校牌,学校没有围墙,斯万道夫的高斯中学因为有一个小足球场,勉强能让我们这些访客知道这好歹是所学校。而雷根斯堡市的平德尔中学没有这样的操场,就凭学校一幢办公楼墙面上不起眼的学校名称,真的很难让人知道这是当地的一所著名的私立中学。
感想:酒香不怕巷子深,一所好学校不仅在于硬件设施,更多的取决于它的先进管理理念和一批卓越而敬业的教师团队。
片段二:我们到访的时间恰逢平德尔中学的闭学式。不同于中国学校中规中矩的闭学式,校长讲话,回顾成绩,展望下学期之类的,平德尔中学的闭学式更象是师生、家长的联欢会,家长和老师在台下吃着零食、喝着饮料,一边交流,一边欣赏台上孩子们表演的节目,最后校长和家长也被邀请到台上一起跟着音乐节拍随意舞动,场面热闹而温馨。
感想:我们经常抱怨现在的孩子难教育,但我们是否认识到我们刻意用老师和家长的面具拉开与孩子的距离,而不是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从而走进他们的内心与他们沟通。
片段三:每一批到访的雷根斯堡市和斯万道夫市的湖滨中学学生,都能受到当地市长的热情接见,第二天还出现在当地的报纸上。雷根斯堡市的市政厅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墙面漆因为剥落而斑斑驳驳,仍然在使用。斯万道夫市政府办公地点也很小,据说是租用的。我们与公务员在市政府餐厅享用的午餐自费并且菜式很简单。
感想:公务员就应该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是职业分工之一,本来就该在地上,而不是刻意用什么方式去接地气。
片段四:平德尔中学和高斯中学的学生上午8:30上课到中午1点下课放学(中间有个课间时间吃点心),下午的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各种俱乐部活动(类似于我们的兴趣小组活动)。
感想:强大的制造业和创新能力与注重个性的教育绝对是分不开的。靠把孩子禁锢在学校和教室里死读硬背换来的只有分数了。这个交流项目历时7年,感触最深的还是,中国的学生明显放不开,除了因为语言上的障碍而不敢与德国学生主动沟通外,更多的是骨子里的不大方,不敢表现自我,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忽视。我们的教育真的要变革了,否则我们如何立足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