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研究性学习文献推送
湖滨中学图书馆文献推送服务单
课题 | 黑洞研究 | |
指导老师 | 陈晓山 | |
文献信息 | ||
文献类型 | 文献名称 | 来源 |
期刊 | [1].黑洞中或隐藏另一时空[J].少男少女,2018,No.662(13):15. [2]蒋凝,王挺贵,窦立明.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及其回响[J].物理,2018,v.47(05):303-309. [3]赵峥.《相对论、宇宙与时空》连载⑧——相对论预言的天体(黑洞)(下)[J].大学物理,2009,v.28(08):58-64. [4]沈志强.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J].物理,2007,(12):919-926. [5]刘晓军.黑洞及其视界附近的物理规律[J].现代物理知识,2006,(02):26-28. [6]何善亮.谈习题教学中学科前沿内容的渗透——以“建构黑洞物理意义,了解黑洞研究进展”习题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06):33-37. [7]卢方军.黑洞研究的新突破[J].天文爱好者,1998,(01):29. [8]卢炬甫.黑洞及其在天体物理中的作用(上)[J].大学物理,1994,(06):25-27. [9]李恒克.黑洞到底是什么?[J].奇闻怪事,2010,No.78(07):41. [10]岳守凯.引力红移与黑洞的史瓦西半径——2009江苏高考物理卷第3题信息材料解读[J].中学物理,2010,v.28;No.463(03):39. [11]胡五生,张庆胜.黑洞问题例析[J].技术物理教学,2012,v.20;No.77(01):117-118. [12]李彦荣.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自转[J].天文学报,2012,v.53(03):259-260. [13]本刊记者.黑洞:另一个世界的秘密[J].百科知识,2012,No.497(12):4-8. [14]金大城.浅谈中学物理“黑洞”问题的半径估算方法[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v.32;No.161(04):113-115. [15]海生.黑洞的量子“肖像”[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2,No.183(12):14-16. [16]文晨风.黑洞高能X射线辐射之谜[J].科学大观园,2013,No.433(16):66-67. [17]昕山子.诞生在黑洞内部的星体[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4,No.201(06):16-17. [18]罗辑.黑洞不“黑”[J].教师博览,2014,No.251(05):45. [19]张天蓉.解读霍金有关黑洞的说法[J].现代物理知识,2014,v.26;No.152(02):32+41-43. [20]鞠强.《星际穿越》背后的科学与思索[J].科技导报,2014,v.32;No.460(34):7. [21]刘茜.走近黑洞[J].科技智囊,2015,No.244(11):78-85. [22]吴月辉.我国科学家使用新方法发现证据确凿的双黑洞[J].前沿科学,2015,v.9;No.35(03):79. [23]蔡荣根,曹利明,胡亚鹏.黑洞物理[J].现代物理知识,2015,v.27;No.161(05):16-25. [24]苏萌.引力波会告诉我们什么——从LIGO首次直接观测到黑洞引力波说起[J].科技导报,2016,v.34;No.489(03):34-38. [25]佚名.发现银河系中心黑洞周围磁场[J].科学大观园,2016,No.491(02):67-68. |
中国知网 |
图书 |
1.黑洞:不可思议的秘密宇宙之谜(谷峰) 2.黑洞(韦克斯曼) 3.黑洞(卢米涅)
|
校图书馆 |
湖滨中学图书馆文献推送服务单
课题 | 科举制度与厦门博饼民俗 | |
指导老师 | 张媚 | |
文献信息 | ||
文献类型 | 文献名称 | 来源 |
期刊 |
[1]刘海峰.状元筹、中秋博饼与科举习俗的现代遗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No.240(02):56-64. [2]冯少波,王毓红.博饼之路:从兵营游戏到民间风俗[J].文化学刊,2013,No.39(01):66-74. [3]冯少波,王毓红.“博饼”风俗的起源[J].文化学刊,2012,No.36(04):111-119. [4]杨浩存.有关“中秋博饼”的民俗[J].闽台文化交流,2006,(03):151-152.
|
中国知网 |
图书 |
1.科举史话 (王道成)
|
校图书馆 |
湖滨中学图书馆文献推送服务单
课题 | 孔子与孟子 | |
指导老师 | 许韵恬 | |
文献信息 | ||
文献类型 | 文献名称 | 来源 |
期刊 | [1]许小玲.孔孟“用《诗》”和“说《诗》”比较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v.20;No.64(02):93-96+180. [2]徐佳.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2,No.245,No.246(Z4):92. [3]艾素平.孔子与孟子“仁”的思想比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v.27;No.110(03):26+28. [4]胥仕元.孔子、孟子、荀子之“礼”论[J].学习与探索,2008,No.179(06):86-89. [5]付林威.浅析孔子与孟子的社会学思想的异同[J].法制与社会,2008,(06):226. [6]于淑华.孔子与孟子《诗》学的特点及文化阐释[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No.45(01):15-17. [7]李恒.孔子与孟子文艺思想聚焦性比较[J].山东文学,2006,(12):72-73. [8]曹峰.“色”与“礼”的关系——《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孟子·告子下》之比较[J].孔子研究,2006,(06):16-24. [9]王文东.孝——在孔子与孟子之间[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05):1-6. [10]魏义霞.仁——在孔子与孟子之间[J].社会科学战线,2005,(02):49-54. [11]白奚.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推进及其思想史意义[J].哲学研究,2005,(03):37-42. [12]王雅珉,王守义.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的体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12-13. [13]杨鑫辉,彭彦琴.孔子孟子的治国思想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51-58. [14]程梅花.试论孟子仁政与孔子德政之异同[J].孔子研究,2003,(06):22-29. [15]张景贤.略论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J].历史教学,2003,(03):10-13. [16]许梦瀛.孟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101-104. |
中国知网 |
湖滨中学图书馆文献推送服务单
课题 | 姓名趣谈 | |
指导老师 | 游朝霞 | |
文献信息 | ||
文献类型 | 文献名称 | 来源 |
期刊 | 1.田传茂.英语姓名趣谈[J].英语沙龙,2008,No.306(10):7-8. 2.曾婷.俄罗斯人姓名趣谈[J].俄语学习,2007,No.320(02):64-65. 3.罗应平.英语姓名趣谈[J].今日中学生,2006,(28):25-26. 4.揭华.美国人姓名趣谈[J].中学生英语,2006,(Z1):47. 5.孙伟.美国人姓名趣谈[J].中学英语园地(初中版),2005,(04):63-64. 6.张怀远.姓名趣谈[J].语文天地,2004,(10):30-31. 7.穆怀旗.英美姓名趣谈[J].大学英语,2002,(10):45-46. 8.黄爱玲,李德信.英美姓名趣谈[J].英语辅导(疯狂英语中学版),2002,(20):53. 9.蒋建平.美国人姓名趣谈[J].中学英语园地,2002,(07):40. 10.汪利民.同学姓名趣谈[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10):28. 11.杨向明.名人姓名趣谈[J].百科知识,1998,(07):42. 12.史文贵.姓名趣谈[J].炎黄春秋,1996,(02):68-69. 13.阎金城.阿拉伯人姓名趣谈[J].世界文化,1995,(04):30. 14.丁可.姓名趣谈[J].少年文艺(中旬版),2010,(04):39-40. 15.汪浩,龚海平.英语姓名趣谈[J].阅读,2010,No.110(11):38-39. 16.林祥.英语姓名趣谈[J].今日中学生,2012,No.641(25):26-27. |
中国知网 |
图书 |
1.中国人的姓名与命名艺术(尹黎云) 2.姓名论(纳日碧力戈) |
松柏中学图书馆 |
湖滨中学图书馆文献推送服务单
课题 | 动漫漫画对高中生的影响 | |
指导老师 | 陈丽雯 | |
文献信息 | ||
文献类型 | 文献名称 | 来源 |
期刊 | [1]肖至钦.动漫文化对高中生的影响及研究策略[J].商业故事,2016,(22):109.
[2]魏兰蕴,袁方舟,傅丽萍.高中生日本动漫迷人格特质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v.30;No.244(06):80-84.
[3]王旭飞,胡滨.日本动漫对高中生心理影响研究[J].校园心理,2011,v.9(02):83-85.
[4]杨集梅,郑涌.日本动漫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No.86(01):31-32.
|
中国知网 |
湖滨中学图书馆文献推送服务单
课题 | 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 |
指导老师 | 胡海珍 | |
文献信息 | ||
文献类型 | 文献名称 | 来源 |
期刊 |
[1]吕若琦.春节之中国南北习俗盘点[J].华人时刊,2018,No.394(02):16-17. [2]陈华文.细节变异与地方认同:年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J].文化遗产,2007,No.1(01):69-73. [3]贾小村.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意义——以安徽阜阳农村春节习俗为例[J].文教资料,2017,No.772(32):57-59. [4]陈芳.探寻春节文化品味中华传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春节的习俗》[J].湖南教育(B版),2017,No.924(01):40-42. [5]涂露柔.粤北客家春节节俗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6,(10):3-4. [6]黄晓明.英语时文阅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No.255(17):261-262. [7]]陈竟.陇原春节习俗[J].党的建设,2008,No.304(02):40-43. [8]彭秀兰.驻马店地区的传统春节习俗论[J].天中学刊,2000,(03):72-74. [9]菠萝没有蜜.那些你不知道的春节习俗[J].中国保健营养,2015,v.25(02):37-39.
|
中国知网 |
湖滨中学图书馆文献推送服务单
课题 |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 |
指导老师 | 邱文平 | |
文献信息 | ||
文献类型 | 文献名称 | 来源 |
期刊 | [1]王明慧,邹德美.回到历史现场的再省思——以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的作用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8,No.387(05):48-50. [2]毛国涛,胡晖.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重评李鸿章和洋务运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No.80(01):24-28. [3]李伟.李鸿章对洋务运动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No.27(03):149. [4]胡景华.李鸿章与洋务运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5):126-128. [5]江秀平.李鸿章的心态与洋务运动的得失[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06):64-68. [6]陈勇,王大明.李鸿章与洋务运动[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v.33;No.195(05):41-45+53. [7]于灵,夏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对外主张之得失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v.34;No.200(06):134-137. [8]程曦.历史人物教学新探——李鸿章与洋务运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No.223(11):75-76. [9]齐景红.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教育思想及其实践[J].兰台世界,2013,No.396(10):96-97. [10]冶高平.浅析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J].考试周刊,2013,(42):19-20. [11]周育民.如何评价李鸿章与洋务运动?[J].历史教学问题,2015,No.229(04):62-63+127.
|
中国知网 |
图书 |
1.李鸿章传(梁启超) 2.步履蹒跚:洋务运动(单强) |
校图书馆
|
湖滨中学图书馆文献推送服务单
课题 | 涂改液的危害与清理 | |
指导老师 | 宋晓红 | |
文献信息 | ||
文献类型 | 文献名称 | 来源 |
期刊 | [1]马计彩.重视时文阅读,培养阅读能力[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18,No.665(10):80. [2]王子璇.浅析英语时文阅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校园英语,2018,No.426(38):195. [3]陈冬雷.论英语时文阅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校园英语,2018,No.418(30):101. [4]董文静.高中英语课堂引入时文阅读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8,No.446(05):47. [5]莫丽连.论时文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校园英语,2018,No.400(12):162. [6]宋笑.英语时文阅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7,(34):32. [7]黄晓明.英语时文阅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No.255(17):261-262. [8]沈华冬.通过英语时文阅读加强拓展性课程建设[J].英语教师,2016,v.16(03):148-150+156. [9]贺建霞.英语时文阅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01):104+121. [10]蔡章兵.拿下时文阅读,让阅读理解速度飞起来[J].求学,2015,No.435(09):43-47. [11]曹海凤.英语网络时文阅读“专题”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J].海外英语,2013,No.231(07):36-37+81. [12]周瑞莲,姜红伟.英语时文阅读[J].中学英语园地(初三版),2009,No.402(10):8-16+39. [13]章国英,胡继岳.网上英语时文阅读课程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3,(05):41-44.
|
中国知网 |
湖滨中学图书馆文献推送服务单
课题 | 《红楼梦》赏析 | |
指导老师 | 王玉滨 | |
文献信息 | ||
文献类型 | 文献名称 | 来源 |
期刊 | [1]金依昕.赏析《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体悟文学作品中的人生智慧[J].高考,2018,No.301(32):228. [2]李今.《红楼梦》以菊花为主题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刻画赏析[J].散文百家,2018,No.368(02):90. [3]张庆善.“不是冤家不聚头”——《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赏析[J].曹雪芹研究,2017,No.15(03):79-92. [4]朱海丰.阅读离不开“整体意识”——以《红楼梦》片段赏析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No.864(07):152-154. [5]卜佳乐.《红楼梦》的语言特色赏析[J].文学教育(下),2017,No.387(01):156-157. [6]王景煜.红楼梦人物赏析——解读林黛玉[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6,No.432(11):48-49. [7]阳学仁,王苹.《红楼梦》中刘姥姥人物形象赏析[J].名作欣赏,2016,No.545(21):27-28. [8]卢玫玎.《红楼梦》中女性人物命名的名物性赏析[J].青年文学家,2016,No.570(06):46-47. [9]杜永青.道是无情却有情——《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赏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No.305(07):106-107. [10]陈星.随花飞到天尽头《红楼梦》林黛玉诗词赏析[J].市场观察,2015,No.738(06):64-66. [11]董方红.中国传统审美的兼容性与倾向性——《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赏析[J].戏剧之家,2015,No.198(06):269. [12]张斌.《红楼梦》文学艺术赏析[J].芒种,2015,No.473(02):96-97. [13]杜峦洲.《红楼梦》诗词赏析[J].中学语文,2014,No.662(30):119-120. [14].《红楼梦》部分经典诗词赏析[J].青少年日记,2014,No.533(02):31. [15]陈汝相.赏析《红楼梦》的真善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No.685(11):87. [16]蔡宗海.《红楼梦》人物赏析——论晴雯的性格[J].科技致富向导,2012,No.420(09):86. [17]席晓青.话语游戏中的权力操纵——《红楼梦》对话赏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v.13;No.70(06):612-615. [18]李慧君.撷奇葩中一枚纤枝——红楼梦第一回赏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9):52-53. [19]李朋.《红楼梦》黛玉赏析——还原一个真实另类的林黛玉[J].语文学刊,2011,No.354(16):66-67+70. [20]张海法.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走进《红楼梦》”主题美文阅读赏析[J].新作文(高中作文指南),2010,No.594(11):16-18. [21]原红蕊,马宇清.红楼梦经典诗词《枉凝眉》赏析[J].作家,2010,No.496(12):150-151. [22]赵友科.《红楼梦》情节反讽艺术手法赏析[J].青年文学家,2009,No.375(18):23. [23]冯修文.赏析《红楼梦》“好了歌”及其不同英译本[J].山花,2009,(06):133-135. [24]杨宁.从语用含意与人际交往原则的角度赏析《红楼梦》片段[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v.9;No.46(06):43-46. [25]徐宜良.《红楼梦》精湛对话艺术之语用赏析[J].名作欣赏,2008,No.244(06):31-34. [26]卞亚华.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红楼梦》妙玉人物形象赏析[J].江南论坛,2007,No.204(08):52-53+60. [27]陈家生.匠心独运妙写“会面”——《红楼梦》第六回艺术技巧赏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No.78(03):9-11. [28]李弗不.惊世骇俗的经典细节——《红楼梦》经典细节赏析[J].读与写(高中版),2007,(06):17. [29]赵红超.《红楼梦》人物刘姥姥赏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05):72. [30]徐乃为.逝水漂落红净土掩风流——《红楼梦》宝黛三次葬花情事赏析[J].名作欣赏,2006,(15):78-81. [31]周越男.《红楼梦》人物赏析——晴雯[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4):85-86. [32]彭凤.《红楼梦》的园林艺术赏析[J].园林,2006,(05):26-27. [33]叶波.红颜落花两惺惺——越剧《红楼梦》黛玉葬花唱词赏析[J].上海戏剧,2006,(02):40. [34]倪新生.出神入化的语言艺术——《红楼梦》人物对话赏析[J].写作,2006,(01):32-34. [35]王建华.尊严——《红楼梦》中尤三姐形象赏析[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104-105. [36]黄洽.另磨新墨锐笔独出——《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赏析[J].古典文学知识,2004,(02):25-30.
|
中国知网 |
图书 |
1.红楼梦艺术世界(李希凡) 2.红楼梦的人生智慧(周锡山) 3.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 4.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蔡义江) 5.红楼梦研究(俞平伯) |
校图书馆
|
湖滨中学图书馆文献推送服务单
课题 | 《红楼梦》赏析 | |
指导老师 | 王玉滨 | |
文献信息 | ||
文献类型 | 文献名称 | 来源 |
期刊 | [1]金依昕.赏析《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体悟文学作品中的人生智慧[J].高考,2018,No.301(32):228. [2]李今.《红楼梦》以菊花为主题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刻画赏析[J].散文百家,2018,No.368(02):90. [3]张庆善.“不是冤家不聚头”——《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赏析[J].曹雪芹研究,2017,No.15(03):79-92. [4]朱海丰.阅读离不开“整体意识”——以《红楼梦》片段赏析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No.864(07):152-154. [5]卜佳乐.《红楼梦》的语言特色赏析[J].文学教育(下),2017,No.387(01):156-157. [6]王景煜.红楼梦人物赏析——解读林黛玉[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6,No.432(11):48-49. [7]阳学仁,王苹.《红楼梦》中刘姥姥人物形象赏析[J].名作欣赏,2016,No.545(21):27-28. [8]卢玫玎.《红楼梦》中女性人物命名的名物性赏析[J].青年文学家,2016,No.570(06):46-47. [9]杜永青.道是无情却有情——《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赏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No.305(07):106-107. [10]陈星.随花飞到天尽头《红楼梦》林黛玉诗词赏析[J].市场观察,2015,No.738(06):64-66. [11]董方红.中国传统审美的兼容性与倾向性——《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赏析[J].戏剧之家,2015,No.198(06):269. [12]张斌.《红楼梦》文学艺术赏析[J].芒种,2015,No.473(02):96-97. [13]杜峦洲.《红楼梦》诗词赏析[J].中学语文,2014,No.662(30):119-120. [14].《红楼梦》部分经典诗词赏析[J].青少年日记,2014,No.533(02):31. [15]陈汝相.赏析《红楼梦》的真善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No.685(11):87. [16]蔡宗海.《红楼梦》人物赏析——论晴雯的性格[J].科技致富向导,2012,No.420(09):86. [17]席晓青.话语游戏中的权力操纵——《红楼梦》对话赏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v.13;No.70(06):612-615. [18]李慧君.撷奇葩中一枚纤枝——红楼梦第一回赏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9):52-53. [19]李朋.《红楼梦》黛玉赏析——还原一个真实另类的林黛玉[J].语文学刊,2011,No.354(16):66-67+70. [20]张海法.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走进《红楼梦》”主题美文阅读赏析[J].新作文(高中作文指南),2010,No.594(11):16-18. [21]原红蕊,马宇清.红楼梦经典诗词《枉凝眉》赏析[J].作家,2010,No.496(12):150-151. [22]赵友科.《红楼梦》情节反讽艺术手法赏析[J].青年文学家,2009,No.375(18):23. [23]冯修文.赏析《红楼梦》“好了歌”及其不同英译本[J].山花,2009,(06):133-135. [24]杨宁.从语用含意与人际交往原则的角度赏析《红楼梦》片段[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v.9;No.46(06):43-46. [25]徐宜良.《红楼梦》精湛对话艺术之语用赏析[J].名作欣赏,2008,No.244(06):31-34. [26]卞亚华.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红楼梦》妙玉人物形象赏析[J].江南论坛,2007,No.204(08):52-53+60. [27]陈家生.匠心独运妙写“会面”——《红楼梦》第六回艺术技巧赏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No.78(03):9-11. [28]李弗不.惊世骇俗的经典细节——《红楼梦》经典细节赏析[J].读与写(高中版),2007,(06):17. [29]赵红超.《红楼梦》人物刘姥姥赏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05):72. [30]徐乃为.逝水漂落红净土掩风流——《红楼梦》宝黛三次葬花情事赏析[J].名作欣赏,2006,(15):78-81. [31]周越男.《红楼梦》人物赏析——晴雯[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4):85-86. [32]彭凤.《红楼梦》的园林艺术赏析[J].园林,2006,(05):26-27. [33]叶波.红颜落花两惺惺——越剧《红楼梦》黛玉葬花唱词赏析[J].上海戏剧,2006,(02):40. [34]倪新生.出神入化的语言艺术——《红楼梦》人物对话赏析[J].写作,2006,(01):32-34. [35]王建华.尊严——《红楼梦》中尤三姐形象赏析[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104-105. [36]黄洽.另磨新墨锐笔独出——《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赏析[J].古典文学知识,2004,(02):25-30.
|
中国知网 |
图书 |
1.红楼梦艺术世界(李希凡) 2.红楼梦的人生智慧(周锡山) 3.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 4.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蔡义江) 5.红楼梦研究(俞平伯) |
校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