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富强和谐家国梦——《柳永词二首之一望海潮》
课题 富强和谐家国梦——《柳永词二首之一望海潮》 课型 新授课 章节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宋词单元 年级班级 高一9班 教学 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对富足繁荣、和谐雅致的城市生活社会风貌的追寻与梦想;探讨强国对民族文化梦想的保障;对家乡城市的重新发现与热爱。 2.知识与技能:在语义和意境的层面...
课题 |
富强和谐家国梦——《柳永词二首之一望海潮》 |
课型 |
新授课 | ||||
章节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宋词单元 |
年级班级 |
高一9班 | ||||
教学 目标 |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对富足繁荣、和谐雅致的城市生活社会风貌的追寻与梦想;探讨强国对民族文化梦想的保障;对家乡城市的重新发现与热爱。 2.知识与技能:在语义和意境的层面上准确转译全词;声情并茂地朗诵全词;了解宋词相关背景知识; 3.过程与方法:知人论世挖掘词作展现繁荣和谐的城市之梦的主题价值;朗诵仿写体会绘景的细腻生动;今昔比较感受音韵节奏意境之美。 |
重点 难点 |
知人论世挖掘词作展现繁荣和谐的城市之梦的主题价值;朗诵仿写体会绘景的细腻生动;今昔比较感受音韵节奏意境之美。 | ||||
教材 分析 |
《望海潮》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宋词单元的首篇课文。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以大气而细腻的笔触在词作中描绘了杭城“东南第一州”的美丽全景。笔端所呈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湖山秀美、经济繁荣、文化风雅、人际和谐的理想生活图景的描画与价值追求。 | ||||||
学情 分析 |
高一下学期学生通过现代诗歌的学习对意象意境有初步了解,在诗词方面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家乡城市环境有着切实敏感的体会,缺少较明晰的公民意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了解,但缺乏感受,同时对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求强烈。 | ||||||
教学 策略 |
诵读法、改写仿写法、分组讨论法 | ||||||
教学 资源 |
教科书 |
教学 媒体 |
PPT、朗诵录音 | ||||
教学过程设计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铺垫学习
|
[生活引入] 1.同学们有谁知道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这是现代人对城市的期许,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宋代的文学代表-词。宋代和现代很大的共同点就是城市的快速发展。 今天,我们通过一首宋词,去看一看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一个属于城市的词人是怎样描绘那个时代最好的城市生活的。 |
(课前预习重点词义并自渎课文) 1.思考回答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1.引导学生从“城市生活”的切入点关注文本,拉近与作品的时代距离。 | ||||
二、朗读学习 |
[整体感知] 2.展示词义 形胜:地理位置优越 叠巘:重叠的山峰 高牙:官员出行的依仗 凤池:京城 请学生展示朗读正文,注意难句及节奏的点拨。 要求: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节奏准确。 请学生齐读注释 3.提问:本词的写作对象与目的分别是什么?这个目的在全词的哪一个字表现得特别突出? 小结:这一个“夸”字说明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座理想之城、梦幻之城的风貌。(板书:家国梦) |
2.核对更正 展示朗读 互相评价并记录 齐读注释 3.根据课下注释回答:本词写给杭州转运使孙何,是一首投赠拜谒之作。 思考:“归去凤池夸”的“夸”字。(该题稍有难度) |
1.梳理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初步感知课文。 | ||||
三、自主学习 互动学习 |
[自学互学] 4 .播放经典朗诵: 乔榛《望海潮》 展示史料: 北宋初年城市GDP排名 东京: 402379贯 杭州: 82000贯 成都: 67000贯 杭州在北宋是仅次于京都汴梁的第二大城市,有“东南第一州”的美誉。而柳永又是酒肆歌楼中的写词人,是宋代市井文化的代言人。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座城,这样一个人,是怎样来“夸”杭城的? (板书:夸 理想之城 ) 需在此处给学生一个示例 5.组织展示 请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其他同学注意补充并将本组展示的词句转译成散文。 参考: 1)自然风光:(例句略)地理优越,壮阔秀美, 2)经济活动:(例句略)人口阜盛,繁华富庶 3)文化生活:(例句略)和谐雅致,其乐融融 4)官民关系:(例句略 官员风雅,与民同乐 点评展示,注意学生用词应用准确典雅的书面语。 学生转译过程中,灵活生成,注意提示学生思考: 1)烟柳云树,霜雪等比喻手法运用。 2)写景重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以极简笔触写尽江南风流之景,寥寥九字,凝练了时间与空间杭州至美 3)重点关注学生在转译中对情境的整体把握和词语的形象化。 |
4.听朗诵,体会感悟 阅读史料 自学课文,根据文本,尽量将板书图示填写完整。 例:“夸”(理想之城) *角度:自然风光 词句:怒涛卷霜雪 云树绕堤沙 特点:壮阔秀美 个人组内轮流展示 其他同学交流记录 5.小组板书讨论结论: 第1、4组:自然风光 第2、8组:经济活动 第3、7组:文化生活 第5、6组:官民关系 其他同学讨论展示句转译。
按照组别口头,根据板书词句转译成散文式的表达。参考示例: 1)钱塘...十万人家。 转译:钱塘自古来就是繁华阜盛的地方,如烟绿柳掩映着湖面画桥,杭城十万人家,每家每户都挂着翠色帘幕,鳞次栉比,高低错落,好不壮观。
2)羌管......莲娃:无论白日夜晚,随处都能听见悠扬的笛声与水面飘荡的采菱曲,钓鱼的老人与采莲的江南女子无一不快乐闲适。
根据板书补充笔记 |
1.引导学生在转译的过程中联想想象,将零散的意象组合成画面,将模糊的写作角度清晰化,将初读时的整体感觉细化。
1.品味柳词准确形象赋予美感的语言。 2.对柳词中描绘的城市理想画卷,尤其是其中人与物关系的“富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有形象化的感知 | ||||
四、延展学习 |
[拓展比较] 展示 2010年,华语乐坛著名词作家方文山为杭州创作的歌词,播放歌曲(节选),两首遥隔了1010年的歌词作品,有什么共同或不同呢? 城市幸福感(节选) 词/ 方文山 木格子窗 微微透着光 月儿弯弯 夜风微凉 风声绕回廊 那屏风 羞月光 那灯火 也阑珊 缘份转了个弯 你我相遇在 塘栖水乡
打造城市幸福感 是你我的梦想 远眺秀丽的杭州湾 我们挥别不安 京杭运河旁 古老斑驳的老墙 在诉说着昔日的 辉煌富饶的江南
打造城市幸福感 是你我的梦想 静观壮阔的钱塘江 我们微笑饱满 |
6.倾听、阅读 思考、畅谈 参考:1.两首词都抓住了杭州作为江南城市的独具感染力的景色进行描绘。比如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方文山写月光窗棂,运河江湾。 2.两首词在描写城市生活时,不仅仅描写了秀丽景色,更关注了生活在城市中人的感受——幸福感。 3.柳永更多地描写了杭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富庶的城市风貌。方文山的词对经济繁荣方面关注得比较少。(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探讨,这个区别背后的时代原因。) 小结: 1)文体:音韵美,用词雅致,形象化抒情。 2)内容:江南秀景、人居生活 3)柳词描写富庶繁盛,方词着笔较少。 |
1.通过对两首作品的比较,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向往富足安康,和谐雅致的城市生活是跨越时间阻隔的愿景,其中包含了古人的“城市智慧”。 | ||||
五、小结学习 |
[课堂小结] 从两首相隔千年的词作中,对理想城市生活的描绘和追寻几乎是相同的。经济繁荣,自然社会和谐,无论是古人或是今人,都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理想。 不过,传说中金主完颜亮读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就决定举兵南下,这虽然只是一个夸张的传说,从侧面说明了柳词的强烈的感染力,但有宋一代,富庶但不强大,皇室羸弱,不图自强。1162年,金兵南下,爆发靖康之变,宋朝南迁,富庶和谐没有了自强的保护,成为了一个虚幻的旧梦。 柳永描绘的这一个理想之城警醒着我们的家国梦,在富庶、安稳、和谐之先,更当自强,国如是,城如是,人更如是。 (板书富强、和谐) |
7.倾听思考 补充笔记 |
1.由理想之城的破灭提振学生反思:宋代的富庶和和谐为什么难以维系?从而提出“自强”的价值观念,为本单元《辛词》《李清照词》的学习做铺垫。 | ||||
板书设计 |
富庶强和谐家园梦 ——《望海潮》
经济活动:富庶安康 官民关系:与民同乐 社会生活:和谐雅致
| ||||||
作业设计 |
各小组课后尝试写一首2—3段歌词,通过歌词抒写“我”心中厦门独特的自然风光、地域文化,闽南人情之美。如条件允许尽量谱曲歌唱(可以套用现成的流行歌曲曲调)。 | ||||||
教学反思 |
本课注重从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学习中自然生成,并联系现代实际,将一千年前柳永词与深受中学生喜爱的歌词创作者方文山在2010年为杭州市创作的歌词《城市幸福感》比较,帮助学生感受歌词文体的现代魅力,减少学习宋词的隔阂,更重要的是,以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突出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价值追求中精华部分的继承。 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透过宋词,读懂宋代,最终还是为了体会我们所处时代的精神。因此在设计的小结部分,通过金主完颜亮读“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语倾兵南下的传说引出对时代“自强”精神的警醒提振,对柳永所描绘的“富庶和谐”的理想画卷的破灭进行反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和谐”之“强”,对当代中学生在这个人生重要的成长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在接下来本单元《辛弃疾词二首》《李清照词二首》的教学中更深刻透彻地形成呼应。 | ||||||
备注:
1.课型指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目标而设计的不同结构类型的课堂。如概念课,实验课,阅读课等
2.教学资源主要指多媒体课件、学案、讲学稿、活动单、预习提纲等
3.教学媒体:多媒体、挂图、模型、教具、实物等。